在下杆中重塑揮杆路徑
在下杆中段時,麥克羅伊的兩個身體部位顯著移動:一個是髖部(顯著地向目標方向轉動),一個是雙臂(主動下揮)。注意,在下杆中,小麥的肩部轉動速度遠遠慢於雙臂下揮速度,同時保持立腕,延後球杆釋放。
許多球手的下杆平面都會在上杆平面以內,形成顯著的由內向外的下杆路徑,最終完成可控有力的輕度左曲球
許多球手的下杆平面和上杆平面都截然不同,據美國著名教練吉姆-弗裡克(Jim Flick)觀察,職業球手更傾向於沿著目標線以內下杆,而不是其他的下杆路徑。吉姆-弗裡克對於普通球友的建議也是如此,他更願意看到球友在下杆中把球杆下降到目標線以內,像吉姆-福瑞克那樣。弗裡克認為,當沿著目標線以內下杆時,手臂和身體的聯繫更加緊密,揮杆將更有持續性。
美國資深高爾夫編輯羅傑- 希夫曼(Roger Schiffman)非常贊同弗裡克的觀點,並且以麥克羅伊的下杆動作為佐證支持了弗裡克的看法。希夫曼分析了麥克羅伊在下杆中的兩個顯著特點:
1. 在啟動下杆時,麥克羅伊的髖部顯著向目標方“撞擊”,下半身積極轉動;
2. 麥克羅伊的下杆路徑明顯在上杆路徑以內。
希夫曼認為,這兩點是相互關聯的,髖部向目標方向的“撞擊”引領從目標線以內的下杆。而在目標線以內的下杆會創造更低平、更有力的擊球角度。
那麼,為了配合下杆路徑,我們是否應該在上杆時也顯著地向目標線以內上杆呢?吉姆-弗裡克認為並非如此。弗裡克認為,在起杆時,應該用雙臂和雙手筆直向後揮動球杆,而不是運用雙肩,因為雙肩的過早轉動會導致球杆向目標線以內上杆。為什麼要這麼做呢?這是為了在下杆時形成更加寬大的揮杆弧,揮杆弧越大,蓄積的揮杆力量也越大。
接下來,當開始下杆時,轉移重心至左腳外側,同時持續轉動雙肩。此時,弗裡克提醒球友,要感受雙臂和球杆的下降:僅僅移動雙臂,儘量長時間地保持立腕,延遲手腕的釋放。這樣做會驅使球杆由內向外地擊球,形成足夠的手腕和球杆“滯後”,最終擊出有力的左曲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