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蒼山國家地質公園
景點介紹:
雲南大理蒼山國家地質公園位於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漾濞縣和洱源縣接壤地帶,主體在大理市範圍。地質公園海拔在2000-4122m,園區範圍南起下關西洱河北岸,北止鳳羽壩子南緣,東起蒼山東坡2200m海拔線,西至蒼山西坡海拔2000m(由西洱河北岸合江口平坡村至金牛村)和2400m(由光明村至三廠局)以上,總面積577.1km2。
大理市是歷史上“蜀身毒道”(南方絲綢之路)與滇藏茶馬古道的交匯處,州府所在地下關則是滇西交通的樞紐,滇緬公路和滇藏公路交匯於此,北可廣聯川、藏;西可通往騰沖、瑞麗及緬甸;南達滇西南各地並可到達東南亞;東可直達昆明。區內尚有航空支線和昆-大鐵路,交通十分方便。
大理蒼山地質公園主要地質遺跡是第四紀冰川遺跡、高山陡峻構造侵蝕地貌和峽谷地貌景觀;變質岩變質變形遺跡――伸展體制橫向構造置換形成的構造形跡、擠壓構造體制下的構造變形、反映造山後山脈隆升階段的構造形跡、混合岩、混合花崗岩及石峰、峰林地貌地質遺跡、大理岩、大理岩地質遺跡等。
大理蒼山地質公園地處揚子地塊西緣與古特提斯板塊接合帶的東側,地質演化中經歷了不同構造運動體制的轉換,留下了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豐富的地質遺跡,為園區地質地貌景觀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園區集流水地質作用、冰川作用、沉積作用、變質作用、岩漿作用和構造作用於一地,其中的各種地質遺跡景觀無不具有這些地質作用複合疊加改造的特徵。 地質公園劃分為四個景區(蒼山景區、花甸壩景區、百丈岩橋景區和石門關景區),蒼山景區主要保護對象為第四紀冰川遺跡景觀、變質岩變質變形遺跡、反映造山後山脈隆升階段的構造形跡、混合岩、混合花崗岩及其形成的峰叢、峰林景觀、東西坡陡坡陡崖地貌景觀及峽谷、溪流、瀑布景觀、大理岩地質遺跡、植被等觀賞性好及景觀突出的景群和景點、蒼山腳的沖洪積扇群及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花甸壩景區主要保護對象為岩溶地貌及高山草甸景觀;白丈岩橋景區主要保護對象為峽谷地貌景觀;石門關景區主要保護對象為峽谷地貌景觀。
山水相映,風、花、雪、月、石共存,蒼山-洱海這種美妙絕倫的天成自然組合,構成了園區品位極高的自然美學價值。
高山峽谷、第四紀冰川遺跡、冰蝕湖泊、變質岩變質變形遺跡和高山草甸、珍稀動植物及垂直分佈的植被帶譜和高山花卉等構成的獨特高山自然景觀組合與世居少數民族和諧共處的人居環境構成了一幅自然優美的風景畫倦。
主要景點有:蒼山十九峰十八溪、蝴蝶泉、七龍女池、清碧溪、黑龍潭、黃龍潭、花甸壩、石門關、百丈岩橋、天龍洞、清源洞、玉帶雲遊覽路等。蒼山十九峰十八溪,山峰起伏跌宕,巍峨聳立、山勢挺拔峻峭,其間由18溪切入,溪流蜿轉,流水潺潺,飛瀑斜掛,泉水清澈見底,山水相依,自然景色優美。山景雄秀兼收、雪景晶瑩大氣、雲景變化無窮,雲霧之中時有佛光顯現、撲朔迷離,如仙如夢。水景俏麗玲瓏,地質遺跡眾多,甚似演繹地質歷史書卷;植物景觀絢麗多彩,上下起伏,層層疊疊,繁花似錦,千姿百態,尤以杜鵑、冷杉林景觀最具特色。春夏之交,山花爛漫,景色宜人;雨季時節,煙霧繚繞,時而像水墨丹青,時而似瑤池仙境,時時景色變幻,處處風景不同。秋色更顯妖嬈,姹紫嫣紅,金色片片。地貌景觀隨海拔高度、地質條件不同而變幻,類型豐富,搭配適宜。
地質公園內有著燦爛的民族文化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大理素有“文獻名邦”之美譽,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古跡眾多,遺跡景點浩繁。 以白族為主的獨特民族文化形成了特有的地域文化景觀。民族文化節日有:本主節、花朝節、三月街、繞三靈/繞山林、蝴蝶會、火把節、耍海會等;白族崇敬信仰以信奉本主和佛教為主,民間曲藝有獨具特色的洞經音樂、白族調、誦經調、大本曲、吹吹腔、白劇;白族舞蹈有娛樂性和祭祀性兩大類。娛樂性舞蹈有霸王鞭、八角鼓舞、龍獅舞、模擬動物舞、兵器舞等;祭祀舞蹈有羊皮鼓舞、手巾舞、碗蘿舞、耍花舞、燈盞舞、巫舞等。
景點門票:30元/人
目前蒼山有三條索道:
1、感通索道:80元往返;
2、中和寺索道:60元往返;
3、洗馬塘大索道:280元往返。